熱痙攣

陳珠墐

高雄榮總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熱痙攣是指發生於特定年齡層內(多在九個月大至五歲間),因發燒而引起抽搐的一個臨床現象,因為又發燒又抽搐,所以重點是要排除中樞神經的感染像是腦炎或腦膜炎等。熱痙攣非常普遍,在這個年齡層內的兒童所發生的抽搐有三分之一是屬於熱痙攣,百分之二到五的兒童有過熱痙攣,這種小朋友在其他時候多是正常的也沒有不發燒的抽搐。一般說來第一次發作的年齡約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強烈的家族史顯示有遺傳傾向,目前比較認為是自體顯性遺傳的模式。

典型熱痙攣的臨床表現是見於之前神經發展及神經功能都很正常的小孩,臨床出現發燒的症狀,發作時通常體溫大於攝氏三十九度,可以在睡眠或清醒時發生,抽搐前多沒有大哭或生氣的誘因,而突然發生兩眼直視(或兩眼上吊)沒反應,全身僵直及嘴唇發紫。持續的時間約幾秒鐘到幾分鐘,一般多在五分鐘以內,發作後會很累有段嗜睡期,清醒後則完全恢復正常。典型熱痙攣的處理是給予退燒,送到醫院若仍持續抽搐則馬上給予短效型抗癲癇藥物,但大部分時候是抵達醫院以前已停止抽搐,則在旁觀察等其醒來。院方會做一些檢查主要是針對發燒的原因;至於抽搐方面,若是第一次發生往往也會抽血確定血中電解質及血糖值無異常,如果臨床懷疑中樞神經感染或其他腦病變,則會考慮腰椎穿刺檢查或腦部電腦斷層。至於腦波要不要做呢?根據一些大規模的統計資料顯示對於典型熱痙攣,腦波正常與否並沒有任何的預測價值,因此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常規檢查。反倒是臨床上表現的特徵可以作為預後更有價值的參考:例如抽搐時是局部發作、持續時間大於十五分鐘、第一次發作年齡很小(小於九個月)、發作時體溫不是很高(不到三十八度半)、一天當中反覆多次、有癲癇的家族史及之前是一個高危險群孩童有不正常的神經發展或不正常的神經功能等等,臨床上出現這些特點則歸類於非典型熱痙攣,非典型熱痙攣就需要視其個人狀況由醫師決定下一步要做什麼檢查。

典型熱痙攣的預後良好,不需定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在五歲以前有可能復發,家裡最好都要備退燒藥,發燒時要留意,其發展成癲癇的機率與正常小朋友差不多或高一些。相反的若是非典型熱痙攣就要注意了,臨床上不利的因素越多則發展成癲癇的機率就越高,可以高達百分之九。

熱痙攣的臨床表現很可怕,常讓家屬非常恐慌,而且一般對於癲癇發作時的處置常有錯誤的觀念,因此最重要的是對家屬的衛教。一般來說有兩個重點,一是前面提過的家裡要備退燒藥,由於熱痙攣是因「熱」(即發燒)而引起,因此不要讓體溫高起來,這道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做到,因為小孩子很容易生病發燒,而且有的時候是抽搐先發生,才知道原來生病發燒了,因此第二個重點就是遇到孩子抽搐時要「保持鎮定、不要慌張」:協助病人躺下側臥,以利口中分泌物流出以免嗆到,頭頸部稍微向後維持呼吸道暢通,移開旁邊的障礙物及鬆開衣物,製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病人「安靜的抽完」,切記不要拿手指頭或塞任何東西進入病人的口中,發作時很少會咬傷舌頭,這種動作只會造成雙方的傷害,另外也不需要大聲叫喊或用力搖晃企圖讓抽搐停止。要知道一但抽搐開始,只有兩種方式讓其停止:一是其「自動停止」,二是靠抗癲癇藥物來停止,任何其他的吶喊、搖晃或搓揉都沒有辦法讓其停止,只有徒增不必要的二度傷害!大部分的癲癇發作都是「自動停止」,而且多在五分鐘內停止,這個時間內的抽搐尚不至於引起腦傷或缺氧,但一旦發現抽搐沒有停止的跡象,即這個「自動停止」的機制可能失敗了,那只有盡快送醫給予抗癲癇藥物。

典型熱痙攣的預後良好,發作不頻繁,五歲以後多半不再發生;反之非典型熱痙攣,若不利的因素越多,發作頻繁,則可能連不發燒也會抽搐,反覆的不發燒抽搐就是癲癇症了。癲癇症是小兒神經科中一個常見的疾病,這又是另外一個主題了。